郑亚苏:四部委“权力博弈”产生“沪港通怪胎“,注定”没有未来“!
来源:财经早餐
作者:财秘
阅读数:6436

文 /郑亚苏

一、沪港通数据分析

沪港通由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。证监会指出,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,参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资金账户余额应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,港通正式启动需6个月准备时间。2014年11月17日,沪港通开通仪式在香港交易所举行,标志着沪港通正式开通。

据上交所及港交所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1日15:00,沪股通方面每日130亿元额度用去了23亿,余额尚有107亿,余额占额度百分比82%;而港股通每日105亿元额度目前还剩103.34亿,余额占额度百分比98%。北向资金仍明显多于南向资金。财经早餐工作室认为,沪港通交易之所以如此平淡,是因为外资机构早已通过QFII和RQFII布局A股市场。

二、沪港通是四部委“权力博弈”下的“折衷产物”

据接近金融改革核心层的人士透露,易纲博士上任外管局后,大力推行改革,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,“基本上能放的都放了或马上要放了”。

1、外管局:是外汇政策的执行部门,资本项目是否放开,不是外汇部门的事情。市场传言,外管局甚至向国务院递交了放开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方案。据分析,外管局提交该方案,内部也“阻力重重”,最终外管局的“反对派”大多被易博士边缘化了,目前外管局基本上“改革派占主流”。

如果放宽个人境外投资方案获得通过,还有沪港通存在的必要吗?外管局认为,如果该方案获得通过,买房子、买股票(无论是境内的,还是境外的),你来登记就可以了,随便进出,反正又不是外管局的钱,而且这一天迟早要到来。

2、中纪委:当前反腐败是第一核心任务。中纪委对放宽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方案的态度是,“反腐尚未成功,大家仍需努力”!因此,从态度上,中纪委反对这一方案的出台。

3、商务部:坚定地反对放宽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方案的出台,因为商务部代表着企业部门,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利益。考虑到中国近三十年“出口导向”的经济模式,出口导向的经济规模占中国GDP比重如此之高,出口导向利益部门的力量有多强大,也就可以想象了。因此,商务部坚定地反对该方案,也就容易理解了。 

4、人民银行:外汇政策的业务主管部门。人民银行是站在“改革派”这边的,原因很简单,因为央行维护“人民币盯住美元”的汇率政策的成本,实在太高昂了!而且“压力很大”,国际“批评声不绝于耳”。

最终,国务院在“充分考虑”了中纪委的意见“反腐尚未成功”后,否决了外管局放宽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方案,认为外汇改革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快!这也足见中纪委的权力“大无边”,中国金融改革的内部阻力有多大。

三、为什么“沪港通怪胎”注定“没有未来”?

笔者认为,“沪港通怪胎“注定”没有未来“主要有两大原因:

第一,人民币走向国际化,中国最终完全放开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是必然趋势。货币兑换分三个层次:一是不可兑换;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;三是完全可自由兑换,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以自由兑换。中国目前处于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转轨阶段。

我国2013年进出口总值达到4.16万亿美元,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,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贸易国。如此巨量的贸易数据,中国想维持经常项目下资本自由兑换,而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,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因此,人民银行“深感维护“人民币盯住美元”的政策成本太高,“压力也非常大”,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因此,中国最终完全放开“个人境外投资”是必然趋势,那么现在推行的“沪港通”政策,也只能理解为“过渡政策”,迟早会“走向消亡”,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
第二,沪港通的内在机制缺陷,是其“不受市场欢迎”的主要原因

1、增加交易成本。对于国际投资资金来说,如果通过沪港通来投资大陆股市,钱进来的时候要兑换一次,钱出去的时候要再兑换一次,这显然“增加了交易成本”。对大陆居民投资港股而言,同样也增加了交易成本。对于国际套利资金呢,这种“管道式监控”,显得“非常不舒服”、“非常不方便”。

2、外资机构早已可以通过QFII和RQFII布局A股市场,沪港通不过是增加了一种新的途径而已。对于国际投机资本来说,可供选择的其它“灰色途径”更是“不胜枚举”。

总结:

第一,笔者认为,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,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,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,都从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。因此,长期来看,完全放开“个人境外投资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“沪港通”这种过渡政策“注定没有未来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第二,此外,沪港通也可以理解为一款“金融产品”。沪港通准备和预演“长达6个月之久”,数十万证券从业人员参与宣传和策划,数以千万计股民对其“寄予厚望”,最终的“销售数据”却如此“惨不忍睹”,“远低于市场预期”,足见该“金融产品”的缺陷“多么严重”,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这其中的核心原因是,投资者期待的是完全放开“个人境外投资”,中国经济的内在发展也需要早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,政策的决定者们,却仍然是“管控式思维”。因此,投资者用脚投票,沪港通额度“乏人问津”,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
作者简介:郑亚苏,财经早餐工作室首席分析师。

财经早餐(微信号:Femorning):每天早晨,最新鲜、最全面的财经资讯尽在财经早餐!财经大事早知道,您的贴身财经小秘书!欢迎您加入财经早餐俱乐部(QQ群:156415364)!

注:文章由财经早餐(gh_95c45d00c020)发布,查看原文
Copyright@2014-2015 Femorning.com. All Right Reserved.
上海妙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04616号-2